【商業(yè)與法治輿情觀察室 http://www.blaw.org.cn 快訊】:(青園銳見)
大家都說電影比生活更具戲劇性,但有時候生活卻比電影還要離奇荒誕。
近日,一場黑色幽默劇在廣東湛江調(diào)風鎮(zhèn)上演——當?shù)啬猩苣衬辰衲旮呖汲煽冎挥?35分,卻自稱考上了清華大學,還花3000元偽造了一份“錄取通知書”。其父親竟信以為真,還花費數(shù)萬元置辦酒席慶祝。不料這份“錄取通知書”因有錯字而被鄰居發(fā)現(xiàn)破綻。在家人查詢高考成績后,曹某某的謊言終被戳穿。
“偽造清華錄取”的鬧劇,因為具有“惡搞”“反差”“錯位”等諸多喜劇元素而瞬間淪為網(wǎng)友笑談,各種“神評論”也讓人忍俊不禁:“錯別字害死人”“分數(shù)還不如父親知道真相時的血壓高”“被殺的牛羊才是最大的受害者”……但在吃瓜之余,我們不妨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,到底是誰導演了這場鬧劇?
從表面看,男生曹某某是唯一的“導演”,他的謊言欺騙了所有人,造成的后果也應當由他來承擔。但換個角度去看,這位父親又何嘗不是這場荒誕鬧劇的“副導演”——從盲目聽信孩子的謊言,到殺牛宰羊大擺筵席,再到知道真相后的當場“氣暈”,足以說明他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關(guān)心,跟孩子也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。但凡他對孩子的學習水平有最基本的了解,這場鬧劇就大概率不會發(fā)生。
一個是真敢編,一個也真敢信。在教育子女這方面,這位父親顯然做得不夠好,甚至可以說不稱職。
曹某某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偽造清華大學的“錄取通知書”,恐怕是認準了父親不了解自己真實的學習水平。
在謊言被揭穿后,這位父親抱怨兒子的造假讓自己在鄉(xiāng)親們面前丟了臉:“最受傷害的還是我們,他媽媽也哭了好幾天。”然而反過來想想,他該反思的,其實也應該包括自己—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自己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,有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,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關(guān)心和重視?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。從大擺筵席宴請鄉(xiāng)里可以看出,這位父親還是很在意孩子考試成績的。
可惜的是,孩子最需要父母關(guān)心幫助的成長過程卻被他忽略了。
只想光彩,不愿操心;只要結(jié)果,不想付出,天底下哪兒有這樣的好事?這場荒誕的鬧劇啟示我們,父母對孩子的養(yǎng)育,陪伴、關(guān)愛、關(guān)心、溝通、引導一個都不能少,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(zhì)層面,更不能當“甩手掌柜”,交給學校就不管不問。
中國有句俗話:"有智吃智,無智吃力。”美國教育學家加德納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論,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,每種智能發(fā)展并不均衡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(yōu)勢智能,也有自己相對弱勢的方面。
一次考試,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,也不會影響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成功。
對于曹某某而言,他也許不擅長文化課的學習,但也有自己的閃光之處。從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得知,他其實是一個聰明而肯干的孩子。我們希望曹某某的父親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,不要以“上名牌大學”這一把尺子來衡量他,而是要引導他揚長避短,在適合自己的地方發(fā)揮聰明才智。
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”。行行都需要人才,行行也能出人才。我們相信,只要找到自己的路并努力奮斗,小曹仍然可以是“全村人的驕傲”。
原文標題:誰導演了“偽造清華錄取”的鬧劇? 來源:青園銳見